作者/郭宇欣(葡萄紙文化社長)
對女性來說,婚姻和夢想要如何選擇?那些選擇婚姻的人後來如何了?這是台灣導演王希捷執導的家庭題材電影《一家之主》想說的故事。電影的開場是主角蘭心(鮑起靜飾演)在桌上模型房屋窗外看屋內的畫面,當她小心翼翼在色調溫暖的模型房間擺設好一張放著地球儀、畫具的書桌時,小小的傢俱物品卻都被助理碰倒了。這個畫面隱喻她的生活,蘭心當年為了結婚放棄了去巴黎學畫的機會,改成在美術教室教小朋友學畫,即使到了退休的年紀,想畫畫的夢想仍存在她的心中。
蘭心的家庭是台灣常見的小家庭樣貌,她回家後得不斷在各處逡巡,煮飯、整理、垃圾分類、解決家人疑難雜症。相較之下,已退休的先生(寇世勳飾演)總是坐在椅子上頤指氣使、打斷太太說話,理所當然決定蘭心的東西要不要丟。即使兒女已經長大,他們也習慣將一堆瑣事交給媽媽打理。蘭心總在滿足家人,但自己的小書桌只能放在廚房,等到老公睡著才在客廳看想看的影集;她總是教小朋友要表達自己的情緒,卻壓抑著自己的情緒;如同大部分已婚女性,直到電影最後十八分鐘我們才知道主角的名字。蘭心回憶小時候媽媽曾自己說「跟好啊!別把自己弄丟了」,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她好像也把自己弄丟了?
「媽媽,謝謝你,我不會害怕了,我會自己照顧好自己,不要再擔心了。」《一家之主》
電影有許多細節非常精準的捕捉到台北家庭生活的氛圍,且華人家庭的「媽媽」辛苦犧牲、沒有自己的形象我們也不陌生,但我一直好奇為何要用這樣溫馨靜好的氛圍呈現一個對我來說非常悲傷無奈的故事?被「羅太太」、「媽媽」、「大嫂」等身份淹沒的蘭心之後怎麼辦呢?但是《一家之主》卻不是要帶觀眾走向「要體諒偉大的母親」或「母親該出走找自己」等答案,而是呈現蘭心微妙複雜的生命面貌:即使家人都將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但她確實也很希望透過這些行動讓家人們接收到自己的關愛,她的愛使命必達,看到女兒有需要就開始幫她找房子,說「錢的問題,讓媽媽來想辦法。」但她也不見得對自己的處境無感,在看房子時也會堅持:「我女兒也需要有自己的書房」。
蘭心與媽媽、女兒這兩組「母女關係」是電影中另一條細緻、特別的敘事線,三代母女是彼此生命的支持與參照。蘭心期待自己能被媽媽肯定,而媽媽「每日不做不食,不工作就不吃飯。」名言也成為蘭心奉行的生活準則。總是在配合家人的蘭心直到想要將自己媽媽接回家住時,才直面自己的期待與需要,並開始與丈夫衝突;甚至當蘭心離家出走時也跑到療養院和媽媽一起睡,媽媽是她的避風港灣,也可以在媽媽的愛中尋回自己的價值與力量。在另一面,蘭心總是想給予家人、女兒最大的支持,當蘭心總是不放心女兒、怕她不快樂時,女兒也犀利回應「那你自己快樂嗎?至少我想要什麼,不會拿別人當藉口。」好像也讓我們感受到當蘭心不斷努力想幫先生、女兒和自己媽媽尋找合適空間,甚至因此被詐騙,背後的動力是否也是想找到自己的空間?或是對蘭心來說,為家人付出也等同於自己的存在?
「沒有什麼是一家之主做不到、不能做與不想做的。」《一家之主》
最後,蘭心身處在遭受詐騙、對家人付出有可能會落空的雙重壓力中,當所有的重擔擠壓到極致時,電影出現一幕蘭心的臉被悶在水中的畫面,之後她也離家出走了一天,接下來電影使用開放式結局,回家後的蘭心開始不對每個家人有求必應,也在家裡佈置好屬於自己的空間,那些壓力很可能都只是夢境。對我來說,開放式的結局比較像是導演對蘭心的不忍,畢竟在現實中與蘭心經歷相似的婦女,她們大多會遭遇更慘痛的結局,或開放式結局更像是一個優雅的提問:當媽媽想在婚姻和夢想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空間時,會是一場災難或一場夢?
*本文初版曾刊載於香港《時代論壇》2022年10月7日1832期文化版焦點藝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