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葡萄紙編輯室
耶穌會兒少保護辦公室於今年8月16日主辦《兒少保護觀念的辨識與處理》線上講座,由社工師/亞大社工系兼任講師黃靚琦主講。本講座舉辦的目的是建立教會主日學、青少年輔導同工及成人建立兒童與青少年保護概念,訓練同工們對於「兒少保護」的意識、辨別能力與處理技巧。本文為講座內容重點摘錄,文末附上講座影片連結,邀請有興趣的讀者觀看學習。
▌保護觀念的基礎與原則:「兒少保護」並不只是事後處理危機,更要建立預防機制。教會與團契的場域具有其特殊性:信任關係強、權威結構明顯、界線不易察覺。正因如此,若無清楚的保護機制與界線教育,極可能在無意識中形成風險。
▌辨識可疑行為:教會中有哪些人際行為可能蘊含兒少風險,我們需要留意?
*成人與兒少之間不當的身體接觸或過度親密舉動
*非必要的個人關懷、過度關注或過度私密的對話
*在非正式時間與場所的獨處邀約
*情感操控、暗示性言語或情緒壓力
*當兒少表達不舒服、拒絕或退縮時,成人仍持續嘗試
這些行為可能以「關切」或「照顧」的名義掩飾,但實質上可能已穿越界線。辨識與界定這些行為,必須以「兒少」的感受與主觀不適為出發點,而不是只以成人意圖來判斷。
▌處理流程與應對策略:教會需要建立清晰的通報管道與回應機制,包括:
*立即行動:當有疑慮時不可拖延
*保護優先:先保障兒少安全,再進行調查
*匿名與保密機制:保護通報者與被通報者的安全與尊嚴
*中立調查:邀請專業或跨部門人員介入審查
*資源連結:配合心理諮商、法律或社福單位處理
*教育與訓練:對教職人員、志願者、家長、學生進行定期的保護觀念與邊界教育
黃靚琦老師強調,在教會文化與信仰場域的脈絡之下,「愛、關懷」常被看作核心價值,這使得許多越界行為容易被合理化、被誤認為是屬靈的關懷。因此,教會在導入保護機制時,需特別注意「權威」、「信任」、「界線模糊」等風險因子。宗教團體應主動承擔監督責任,不可以「信仰自主」或「教會內部處理」為藉口避責。真正尊重與愛護兒少,就包含願意正視權力不對稱、建立制度與教育,讓場域更安全、透明、可被檢驗。
課程影片連結:https://youtu.be/NR1U153pf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