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母親與全時間育兒者的那些事

關於母親與全時間育兒者的那些事

作者/郭宇欣(葡萄紙文化社長)


之一、線性世界 vs. 叢林世界


     「因為每天都沒有發生什麼事情,他們就不會覺得你需要花什麼力氣去維持世界和平。」——家樂


      這學期團契聚會時,我偶爾會陪一對輔導夫婦的兩歲小孩出去玩,讓他們有機會休息一下(雖然只限於講道時段)。當我身體開始累了,感到時間差不多快結束時,一看手機,發現竟然才過了十分鐘!我也曾觀察自己與五歲以下小孩的相處狀況,發現專注力的極限大概是四十分鐘,一旦超過這個時間,我就會開始想要逃避或敷衍,所以每次與小孩互動後,心中便充滿了對照顧者的感佩,特別是全職媽媽或爸爸,照顧小孩耗費的心力完全不亞於一般高強度的工作啊!

      現代社會的時間觀是線性的,時間的運用以追求目標、效率與CP值為導向,每個人被預期按時出現在特定的地方,一天的行程不外乎上班、上課、吃三餐;然而,幼兒的生活卻不受線性時間的約束,他們可以花費大量時間睡覺、吃飯、玩樂,絲毫沒有效率可言,像是活在另一種「叢林世界」(對於沒有當過媽媽的我,叢林是我對幼兒世界的想像)。如果從「時間」的面向觀察,會發現全職媽媽們即便與一般人住在同一個城市,實際上卻像活在另一個平行世界。

     「對於習慣線性時間的人來說,全職媽媽身上最直接的標籤會是「無所事事」。在《82年生的金智英》裡有一段經典劇情:路人看到金智英在公園帶著小孩而且手裡拿著咖啡時,就諷刺她是無所事事的「媽蟲」。這種誤解,也一樣發生在全職爸爸身上,受訪者家樂已經擔任全職爸爸八年,這個角色需要整天輸出「專注力」,但這勞心費力的「工作」,在長輩、外人,甚至另一半眼中,卻很可能被認為「你只是顧小孩,沒做什麼」。家樂說:「(小朋友)剛出生的時候,每天都要盯著他們會不會出事?有很大的精神消耗、體力消耗都在顧著他們安不安全⋯⋯。可是外面的人會覺得說你不就是在那邊看著他,有什麼好累?但其實我整天精神已經很緊繃,就怕他摸插頭、撞到頭⋯⋯或是跑到廁所裡面用馬桶的水什麼的。你今天回到家你會覺得說這也沒什麼,也沒發生事情。因為每天都沒有發生什麼事情,他們就不會覺得你需要花什麼力氣去維持世界和平。」或許有人認為全職照顧者可以趁小孩睡覺時做家務,但家樂覺得帶小孩與做家務無法兼顧:「他睡午覺我們就要跟著睡,不然我們整天都不用睡了!因為小朋友他有時候睡很久,有時候睡很快,你根本就沒辦法預測他什麼狀況。如果你不跟他一起休息,你今天就不用休息,可是你跟他一起休息呢,家裡就會開始混亂。」

      在線性世界中,我們用量化、標準化的方式定義時間、經歷生命,但在叢林世界裡卻是透過吃飯、睡覺或生病與否來數算日子。叢林世界的生活,或許令人感到步調太慢、沒有競爭力,但唐慕華(Marva J. Dawn)在《俗世中的安息日操練》一書卻特別指出,線性世界使人們以生產和成就來衡量人,便容易透過外顯的成就來得到安全感。或許,該救贖的不是「無所事事」」(其實只是看起來無所事事)這個標籤,而是用生產和成就形塑人生價值的深層文化?

     

之二、母職成為人人都可以發表意見的場域


     「我朋友說,韭菜不會退奶,讓你退奶的是那些親戚。」——小魚


      每位受訪者擔任全職照顧者的時間長短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壓力,就是來自各路人馬的「好意指點」。小孩今年剛滿五歲的書愛說:「如果你要聽的話,有各種婆婆媽媽都會給你各種大量的建議。」剛擔任新手媽媽兩個多月的小魚,也已經聽了許多育兒的意見:「有次遇到一位路人指點怎麼抱小孩比較好,還強調自己是保母。寶寶哭的時候,旁邊總會有人說:『小孩餓了。』


     「小魚計畫要全職帶小孩至少兩年,她很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實際的支持:「如果只是不切實際的碎碎念或是風涼話,算不上什麼支持。」雖然新手媽媽很需要育兒知識,但不同年代的知識也有差異,並不是那麼絕對:「長輩可能有育兒的經驗,但上個世代剛好是配方奶的世代,他們對母乳這件事不是很了解,不像現在有泌乳顧問。兒童汽車座椅這件事情也會讓晚輩跟長輩爭論不休,長輩覺得寶寶不需要坐汽車座椅,他們那個年代都沒有汽座,為什麼現在這麼麻煩?還把小孩綁在裡面哭?光這樣就可以有很多意見。」此外,過去的媽媽大概只聽得到醫院及身邊親友的意見,但現在已經有許多育兒書籍,再加上大量網路資訊,媽媽們好像都得成為獨立研究者,要整理各方資訊並判斷所需的育兒知識。小魚最煩惱的是要在眾多意見中做選擇:「我們常常會接收到完全相反的資訊,例如醫院認為全親餵會讓早產兒很辛苦,但國外的育兒書卻建議媽媽親餵早產兒。」當育兒知識愈來愈專業、涵蓋層面愈來愈細緻,諸如:小孩要怎麼睡?副食品要不要磨碎?要不要睡床?環境要安靜或多一點聲音刺激生長?便需要照顧者的額外研究。小魚感嘆:「我最困擾的是資訊太多,如果有個明確的方向,能一直執行下去就好。我們夫妻有時候實我們夫妻有時候實在很難以拿定主意,但如果單純只有我們,要換方法很快,加了阿公、阿嬤進來⋯⋯遇到彼此原生家庭,複雜度就提高很多。」


      給予意見的人,若是關係親近的親戚,還得在衡量意見的同時兼顧關係和諧,甚至牽涉到養育資源的維持。在孩子年幼時,霓凰偶爾會請婆婆幫忙帶孩子,但後來發現婆婆的照顧方式跟自己不同:「婆婆都沒有理他欸!就這樣放著,要不就看電視,要不就給他吃糖。」孩子不適應,再加上種種因素,霓凰最後還是決定自己帶小孩:「我覺得後來其實也是我的決定,就是說我決定都我帶,所以教育品質掌握在我手上。」霓凰與書愛都有教育相關專業背景,並在意小孩的教育;書愛也因為與爸媽理念不同,而決定自己全職帶小孩,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資源這麼做,她歸納身邊媽媽朋友們的狀況:「很多人為什麼(還是)礙於親戚朋友的壓力?因為他們要拜託爸媽幫他們顧小孩⋯⋯如果你管那麼多,他會覺得你叫我幫你顧,你還管那麼多?」」


      除了親戚之外,家長群體之間因為教育理念的差異,也會產生另外的壓力。目前擔任全職照顧者剛滿半年的全職爸爸睿遠分享他的切身經驗:「一般的家庭其實是很護自己的小孩。⋯⋯因為小朋友玩一定就是會吵嘛!然後玩具本來就是會不想要借啊⋯⋯而(在這個時候)跟其他父母的互動是我最有壓力的。」甚至孩子也會感受到父母承受的壓力,睿遠舉例:「有次小孩很難過地說,爸爸你為什麼每次在那裡時(有許多父母一起在場的地方),都(對我)特別兇?」」


      這些指點與要求,若用宗教語言表達,壓力值又會繼續增強。馥月的先生過去曾在教會擔任實習傳道,她一開始沒有打算生小孩原因之一,是隱約感受到在教會的氛圍下,生養小孩是很有壓力的事:「大家建議的照顧方式雖然值得參考,但我很不想要受到干預。他們期待你遵守教會中約定俗成的『宗教式』育兒規範,還會糾正你的觀念。看到這種狀況,我心裡都在想這些人『站著說話不腰疼』。」馥月質疑:「人本來就是不同的個體,你為什麼會有權力要求別人符合你的標準,而不是去理解這個差異?在我看來,教會不提供討論空間?」


      身為全職媽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她們要適應線性世界與叢林世界之間的張力,另一方面她們除了要扛起育兒的重擔,還得承受每個人對母職的期待與監督,若家庭資源不夠充裕,那她們就只能指望配偶能夠成為給力的「神隊友」,但並不是每個爸爸都預期自己要扛起育兒照顧或家務責任。其中一位受訪者分享她從教會媽媽小組聽到的故事,她發現當家庭有小孩後,爸爸待在廁所的時間就會變長:「每個老公都可以上廁所一個小時、大便一個小時以上,而且一天不只大一次便,真的!我們在媽媽小組分享到底為什麼老公有這麼多大便?你老公不會這樣對不對?因為家裡沒有小孩!⋯⋯然後大家說老公都是這樣,有小孩的老公⋯⋯都會躲在廁所。⋯⋯有一個媽媽說,我一定要找兩個廁所的房子,不然老公躲在那邊都死不出來。」


本文摘自葡萄紙文化電子書《歡迎來到母職的世界?》

本文出自郭宇欣《歡迎(?)進入母職的世界》一書,作者深入訪談8位全職照顧孩子的基督徒父母,聆聽紀錄不同的母職經驗,更進一步探討對於似乎無法「做夠」的「母職」期待,教會是否能提供不一樣的反省、滿足與平安?

➡️購書請至各大電子書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