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讀聖青》第二場新書講座筆記

《微讀聖青》第二場新書講座筆記

講者/作者:王礽福傳道

主題:看人如人—有文學敏感度的讀經與釋經

回應:前《校園雜誌》主編吳鯤生


「講道者的責任之一,就是透過聖經故事來演繹人間故事,以致聽道者意識到我們和這個世界都在上帝觀照中。如果上帝最終將逆轉這個世界,就必然包括這些已被祂描述過的不堪景象。」

====================================


      接續上週講座談到聖經青少年的故事如何顛覆時下主流的青少年論述,王礽福傳道在本次講座中介紹文學解經的概念,以及在釋經中「看人如人」的重要性。


▌反動的講道

      聖經存在許多故事,但常常不被當成故事。王礽福傳道發現有些講道往往急於從某個故事中尋找「屬靈教導」,常忽略情節的趣味,對人物的解讀流於刻板印象,好人就好到底,壞人就壞到底。講者在講道時穿插各類感人至深的見證與故事,卻喧賓奪主,讓聖經故事成爲講道的「陪襯」,甚至跟講道的內容不見得有關係。若僅僅把故事歸納成基要真理或屬靈原則,經文應用的範圍就會局限,容易成為金句式、座右銘式的信仰,「把現實簡化、使救恩廉價、令見證浮誇」。


▌看畫與辦案

      聖經是神學也是文學。讀經如同看畫,即使天天看到也不代表自己理解,也不能只是把作者的背景與知識概念套入每一幅畫。我們需要學習或透過別人的導賞,開始累積自己的美感經驗,「讀畫結合知性與感性,但若沒有經驗美,你仍然沒有讀懂他。」讀經也如同查案,我們甚至可以發覺到一些連作者本身都沒有意識到的線索。就像是福爾摩斯可以根據案發現場的種種線索推斷兇手的特徵、動機與犯案手法,「如果不懂查案,案發現場就只能給出『不可殺人』的倫理教導。」


▌講道也是人性詮釋學

      「如果你是太『順服』的人,你很難從聖經故事中看到嶄新的教導。」特別在不乏解經材料的現代,釋經的高下就在於釋經者對人性詮釋的深度。王礽福傳道以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故事為例,男主角令狐沖解救恆山派年輕尼姑儀琳時,假稱自己是師兄勞德諾。有人覺得此舉是為善不欲人知,有人認為令狐沖是為了規避責任,但有人卻看出令狐沖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儀琳的名聲,因為勞德諾年紀幾乎可以當儀琳的祖父。讀聖經時也是如此,每個人的背景與處境都會影響詮釋,「釋經不能沒有靈性,靈性則不能沒有人性......一味積極、正向、樂觀,釋經容易流於片面。」更近一步來看,赫舍爾在《先知神學》中提到,先知是能與上帝同悲共感的人,透過認識先知,就能理解上帝的神聖悲憫。王礽福傳道認為聖經敘事對人物的描述也揭示了上帝對微塵眾生的悲憫,如果我們在讀聖經時忍不住嘆息流淚,這可能也是神希望你要有的反應,因為這可能也是上帝的反應。


▌說書式的講道:翻案大衛「以小勝大」的故事詮釋

      王礽福傳道以「大衛打敗歌利亞」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為例,過去因為遷就兒童主日學,我們常將這個故事簡化成一個以小勝大、要有信心與勇氣的故事。但如果細讀聖經敘事脈絡,不但有人說大衛是大能的勇士,大衛也覺得自己很勇武,曾經徒手揪著獅子的鬍子打死牠,且聖經作者也處處記載著大衛驍勇善戰的事蹟,大衛其實是一個戰爭高手!而大衛在攻擊歌利亞的過程中,有膽識也有謀略,他評估過歌利亞移動緩慢的弱點與自己的優勢,他不穿可能妨礙自己靈活度的盔甲,選擇自己擅長的甩石機弦,再加上「以快打慢」的戰略與罵陣的心理戰,這些敘事讓我們不會將大衛的勝利簡化成信心與勇氣的教導,而是讓我知道信心與實力息息相關,更可以鼓勵青少年,才華天賦都是從神而來,我們要為著才華恩賜向神謙卑感恩......這整個故事比「大衛很有信心」複雜很多!


      「文學釋經不只為了使講道『文學』一點,反而是使講道更『神學』一點。」講道不是只用故事講一個原則,而是要把聖經故事講得像武俠小說一樣,讓聽者融入其中,進而更深刻的影響聽者,幫助他們面對、詮釋現實的世界。


▌文字的種子與土壤

      目前華人基督教關於文學解經的資源相對稀少,前《校園》雜誌主編吳鯤生從身為編輯「求文若渴」的心態與嚴格的判準,敘述自己二十多年前引介王礽福傳道文字的經過,他也帶來一些王礽福傳道曾在《校園》雜誌寫過的文章與參與者分享,讓我們更立體的感受文字與知識傳遞的背景與過程,在這個資訊爆炸、追求快速的時代,願我們能更多用好的文字,培養信仰群體的生命與靈性。


備註:《微讀聖青》兩次新書講座影片將於八月中上架葡萄紙文化youtube頻道,歡迎有興趣的弟兄姊妹關注分享。

🔗 歡迎至 YouTube 收看影片:https://youtu.be/Z5r2iv4dTJ4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