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讀聖青》平鋪自序

《微讀聖青》平鋪自序

昨天交了「聖經青春物語」最後一篇,所以寫段文字留個記念。


花了三年多的時間,終於完成在《校園》雜誌的專欄「聖經青春物語」,寫了二十篇約二十個人。應該還有些青少年可以寫(我的定義是三十歲以下),不過我做事向不求全,孟子也有「求全之毀」的講法,現在這樣就很好了。日後因緣俱足,才來續篇。


寫這個專欄的源起很簡單。近年教會界很著重青少年牧養,我雖然不參與其中,卻也聽了不少講論,感到很多青少年事工理論,建立在各類社會科學基礎上,倒是很少談到聖經。於是我就想,到底聖經裡的青少年發生過什麼事?他們遇上什麼成長課題?面對什麼困惑、痛苦、危機?如何作出信仰抉擇?如果聖經故事是人類行為的原型,那麼聖經青少年的故事,是否仍然值得我們參考?適逢原本的「蔗民神學」專欄結束,加上手上有幾篇相關的講章可供改寫,就開始這專欄。沒有想過能寫多少篇,也沒有什麼具體的方向與理論架構。


這樣漫無目的地寫了一年多後,縱然每篇獨立看都不錯,但還是看不到一個整體的方向,覺得不如結束專欄好了。然而,寫到第八篇左右,我卻隱隱約約看到一種結連,當我愈鑽入聖經的細節,就彷彿愈接通當事人的心靈。隨著「反送中運動」的出現,我又明白年輕人多一點,覺得自己正在寫他們的故事。所以聖經的詮釋,何嘗不是時代的詮釋?時代提供一個認知的角度,使我們看見一些聖經的細節,這些細節又倒過來重新詮釋時代。


可惜我畢竟不是聖經學者,也不是青少年工作者,沒有真箇建立起什麼青少年理論來。我只希望青少年看了這些文章後,能遇見自己,並知道該如何抉擇前路;也希望成人看了這些文章後,能了解上帝對青少年的心意,撇棄一些當代的偏見。


不過我們也得接受,聖經的確沒有刻意處理青少年課題,至少界線是相對模糊的。所以我只能旁敲側擊地去思考、去討論,最終難免參雜我的一些主觀意願。說得好聽一點,就是一種文學性詮釋、創造性詮釋,然而這些「最危險」的部分,通常就是最有趣、最有啟發的地方。我只能祈願,這些冒險的內容仍在合理的引伸範圍內。


後記:


以上初稿,原打算在付梓前再作增訂,還請了在《校園》雜誌刊出時的編輯琬蓉寫序。


但隨著我離開出版社,出版計畫擱置了,往後也乏人問津。後來我把若干篇章化成課堂,在「榮光通識大補課」分享,效果不錯,也幻想過續寫下去。可惜環境變化愈來愈大,還是快點把這些文章分享出來,否則剩餘價值更低。二〇二一年初從香港到台灣,原以為會定居下來,結果隔年又從台灣來了英國。是否真的會終老於此?我也不確定,但香港大概已回不了。這二十篇寫在香港的聖經青春物語,成了我香港記憶的一部分,也是個時代的記錄。


後記之後:


二〇二二年底,朋友幫我把原有二十篇「聖經青春物語」製成電子書,送贈網友,一了心願。去年在吳鯤生兄穿針引線下,葡萄紙的宇欣跟我商談正式出版的可能性,最終決定續寫五篇,重新編輯,即現時的版本。韶光荏苒,我已生華髮,此書卻浴火重生,書比人長壽,書比人青春。


王礽福 2025年5月14日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