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讀聖青——遇見聖經人物的徬徨少年時》
作者:王礽福
經文:但以理書一章1 ∼ 21節
但以理致勝之道?
《但以理讀書法》、《但以理飲食法》之類的書流行,背後反映的讀者心態,頗值得玩味。我們當然不清楚但以理如何讀書,他三年受訓期間的素菜餐單也無從稽考,反正作者們只是以但以理為引子,推廣其讀書及飲食理念。
為什麼我們想學但以理?是不是想學效他大有學問以至身處高位?是不是想學效他俊美體健?
換了在古代中國,但以理這種政壇不倒翁,會被視為如馮道般的「貳臣」,成為道德淪亡的表徵。但聖經和教會傳統,都對但以理讚賞有加。表面上,他完全符合現時「識時務者為俊」的社會文化,相信很多人都想如他一般身居要職、八面玲瓏,不受政權更迭所影響。而且他生活作風正派,沒有大衛王的桃色醜聞,又總是逢凶化吉,最能讓父母安心推介給子女效法。
推崇但以理,老實說,多少有點功利心態,期望把他一生出人意外的神蹟,轉換成能夠複製的方程式,把他「棄權」的冒險,當作「爭權」的投機。有趣的地方也在這裡。但以理若希罕什麼功名與健康,在當時的境況中,他什麼都不要做,照常生活就可以;做了,他就可能一無所有!這,真的是你所要的嗎?我們是否打著紅旗反紅旗,以名實不符的方式效法但以理?
重新做人的機會
就讓我們重溫故事(但一1 ∼ 5 ):
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主將猶大王約雅敬和上帝殿中的一些器皿交在他的手中。他就把他們帶到示拿地他神明的廟裡,將器皿入他神明的庫房中。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毗拿,從以色列人的王室後裔和貴族中帶進幾個人來,就是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俱備、足能在王宮侍立的少年,要教他們迦勒底的文字和語言。王從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飲的酒中,派給他們每日的分量,養育他們三年,好叫他們期滿以後侍立在王面前。
那是公元前六○五或六○四年的事,離猶大國正式亡國尚有十九年;雖然尚未亡國,卻已半死不活,不少國家菁英也被擄走。
那個時代,兩國交戰不僅僅是兩國之爭,更被視為兩國所拜的神明之爭。約雅敬王把耶和華神殿部分的器皿交給巴比倫,再藏於巴比倫神明瑪爾杜克(Marduk )的神廟裡,等於宣告耶和華不敵瑪爾杜克,成了「手下敗神」。當然經文說是「主將……器皿交在他的手中」,一切仍在耶和華掌握之中—但老實說,一般人只會覺得耶和華已成了個不濟的神,信奉耶和華也成了件不名譽的事。
然而但以理等幾個被擄的年輕落難貴族,卻得到一個機遇,能受訓並在巴比倫王宮任職。估計他們應在十四至十八歲之間,念國高中的年紀。
猶大王約雅敬不過是個昏君、暴君,猶大國長日將盡,耶和華自身難保,這班少年人理應自求多福。現在好了,趁著年輕學迦勒底文字語言,幾年後說得一口流利的迦勒底語言,連口音也沒有。何況連名字也被改為巴比倫名字(但一6 ∼ 7 ),可以把過去的人、事、物統統遺忘,重獲新生,在如日方中的巴比倫帝國,服侍英雄蓋世的尼布甲尼撒王,由「弱國人」晉身為「強國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不說反話,這樣的機遇,你要珍惜。
兒不嫌母醜的落難貴族
只是「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於是懇求太監長容他不使自己玷污」(但一8 )。經文沒有解釋到底怎樣「玷污自己」,是因御膳拜過偶像、不合猶太人飲食條例,還是因吃御膳有與王結盟的意思,我們不清楚,反正但以理認定這是「玷污自己」。太監長雖然喜悅但以理,卻更懼怕王上;王上所賜的御膳,都是山珍海錯,吃後一定紅光滿面、體格魁梧。我知道你因信仰而不想吃,但萬一你皮黃骨瘦,王上怪罪下來,小人就小命不保,人頭落地,吾期期以為不可!
Plan A 不成,只好出動Plan B,但以理聯同志同道合的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向次一級的管理者求情,並且提出妥協方案:「請你考驗僕人們十天,給我們素菜吃,清水喝,然後你親自觀察我們的面貌和那用王膳的少年的面貌;就照你所觀察的待你的僕人吧!」(但一12 ∼ 13 )管理者答應了。我們知道結果他們不瘦反肥,可以長期吃素;上帝更「在各樣文字學問上賜給他們知識和聰明;……於是他們就在王面前侍立。王……發現他們比全國所有的術士和巫師勝過十倍」(但一17 ∼ 20 )。
暫且打住。由於我們習慣從結果的好壞成敗,來推斷行為的對錯智愚,所以一定鼎力支持但以理他們的行動,還叫人學習學習他們。不過我們這些後人的支持從來就很廉價,因為對我們來說,事情只有一個結果,就是這個美好的結果。但如果處身一章13節他們向管理者說完那番話的當下,我們這些老成持重、審時度勢的人,又作何想?
自毀前程的滋事分子?
我嘗試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悲觀地說一些不中聽的話:這些少年人的所作所為,換了在今天,極可能被視為尋釁滋事!
現在你們被擄到他國,自己國家危在旦夕,卻不規規矩矩、聽聽話話,竟在搞東搞西,萬一得罪了太監長、惹怒了尼布甲尼撒王,有沒有想過會連累其他被擄者,危害猶大國的安全?
對絕大部分的人來說,這些「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俱備、足能在王宮侍立的少年」,擁有我們夢寐以求的條件與機遇。現在他們有此要求,顯然是恃寵生驕,得寸進尺,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所以我們應消滅於萌芽狀態,以儆效尤,哪管他們的要求合理、行動溫和、心態敬虔,都可以貼上種種「激進」、「反叛」、「製造麻煩」的標籤。
好了,即使你愛惜這些少年人,仍然可能跟他們說:但以理,你們這麼年輕,無須背負家族、國家的惡名與罪孽,那完全跟你們無關,不是你們搞出來的。你們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前途、歷史,所以要珍惜機會,不要太民粹主義,那是沒有前途的。
更何況,耶和華已經愈來愈不靠譜了,國破家亡,指日可待。敗軍之神,不可言靈,你們還能期待什麼神蹟?要是有的話,猶大國就不會落到如此田地。現在你們遠在巴比倫,耶和華更是鞭長莫及,怎可能大老遠跑來幫助你們這幾個嬌生慣養的小毛頭,搞這些雞毛蒜皮的事?這只是件於事無補的意氣之爭!
不在計畫之內的神蹟
在神蹟發生之前,沒有人確知神蹟必然發生;但在神蹟發生之後,我們卻言之鑿鑿,確信當事人的信心如何有效地引進神蹟,所以我才說我們這些旁觀者的敬虔、信心與神學,相當廉價。
我們搞不清這幾個年輕人的信心從何而來?因為當時所有客觀證據都指向耶和華信仰並不可靠,聲名狼藉。神蹟已絕跡多時,不太可能妄想這次神蹟會無緣無故出現,畢竟就在不久之前,耶和華在守城這麼重要的事情上,已拒絕出手,甚至被視為束手就擒!
幾個少年人不是在推動既有科學根據又有現實需要的「但以理飲食法」:只要多吃素菜,就能身體更健康、體態更輕盈。不,他們不需要減肥,他們要的是增肥;而常識告訴他們,吃素菜就容易面有菜色。那十天他們必須「努力加餐飯」,並在其他方面多加鍛鍊,讓自己保持健康,甚或更加健康。神蹟,原不在計畫之內;事實上他們也很難在計畫時,把神蹟的出現視為計畫的一部分。有趣的是,經文也沒有直接說他們不瘦反肥是耶和華的作為,是耶非耶?
即或今天,信奉基督宗教仍不見得是件很光采的事,因為世界文明仍處於「諸神爭戰」微讀聖青Behold the Youths of God Daniel的狀態,而基督宗教似乎處於劣勢。不少信徒縱然不至以福音為恥,也至少不以福音為榮。當教會的社會形象與地位低落時,很多人見風轉舵,成為「信主的異教徒」,任由諸神玷污自己。只是我們同樣祈願上帝預備一些屬靈的落難貴族,不以福音與教會為恥,珍惜體內流著的藍血,在國家頹垣敗瓦之時,明明可以處身異國廟堂之高位,卻仍然有所堅持,有所執著,不惜放棄前途,被視為連累他人與天國的滋事分子。
「到居魯士王元年,但以理還健在。」(但一21 )數十年後,那不敗的戰神已經殞落,新一代的戰神取而代之。至於那「敗績累累」的耶和華,仍然在悠悠的天地歷史間,與信靠祂的人同在,佇候天國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