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數位性暴力防身術

我的數位性暴力防身術

【MeToo在路上——講座記錄】

日期:2025.9.20

地點:石門浸信會


教會的特色是人際關係緊密,以及如同家人般的氛圍,若教會本身沒有防治意識,有可能成為性騷擾與性別暴力的溫床。因此,不論是牧長同工或每個來到教會的人,都需要一起建立友善尊重的信仰環境。


▌什麼是性騷擾與數位性暴力?

性騷擾並不是單純的性欲問題,而是權力之下的傷害。它侵犯人的身體自主權,通常發生在「權力不對等」與「性別歧視」的脈絡中。任何不受歡迎、與性或性別有關,使人感到不舒服、被冒犯或被侮辱的言行舉止,都可能構成性騷擾。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受害者的就學、就業與日常生活。


常見的性騷擾樣態包含言語(黃色笑話、貶抑性別的語言)、肢體(不受歡迎的碰觸)、視覺(展示色情圖片或影像)、權勢性騷擾(以職位或身份施壓、換取性好處)、跟蹤騷擾(跟蹤、尾隨、歧視、通訊干擾、追求、寄送物品、出示有害名譽訊息、冒用個資購物等)等等,近年來,隨著網路普及,也出現「數位性騷擾」,指透過網路進行基於性別的暴力,例如網路跟蹤、網路性騷擾、基於性別貶抑或仇恨之言論或行為、人肉搜索、偷拍、散佈私密照......等等並進行勒索等等,近期著名的「N號房」事件,更是透過集團組織的方式來進行。


▌數位性暴力日益嚴重


「台灣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狀況調查報告」(註1)顯示,數位性暴力會使受害者對人際關係失去信任,並造成生活上的損失,例如帳號被盜用、金錢損失、時間耗費、影響上學或離職、司法過程的開銷等等。數位性暴力也會嚴重影響受害者的身心狀況,例如心情上會驚嚇、羞愧、害怕、煩躁、憤怒、憂鬱等,即使事件已經完全過去,但在復原歷程上,卻好像永遠好不起來;在行為層面則影響睡眠、飲食,受害者會更為警戒,人際關係會出現迴避、退縮的現象,嚴重的還會有自殺意念。


因為網路的匿名性、低成本、遠端操作等因素,使加害者更容易行惡;而「社會性死亡」的威脅(如散播裸照給親友或公開於網路)則讓受害者陷入極大恐懼。許多青少年或成人因信任關係或戀愛經驗而拍下私密影像,卻在分手或衝突後被威脅散佈。不論教會群體有沒有人經歷數位性暴力,但基督徒都需要有防治意識,讓教會能夠幫助有需要的人。


▌防身術(一)數位防治素養

在人人都有手機在身的時代,我們需要常提醒自己與身邊的青少年,或不善於操作數位器材的長輩,要留意數位性暴力的風險。可參考政府提出的「五不」:不違反意願拍攝或傳送影像、不聽從引誘自拍影像、不倉促傳訊、不轉寄私密照、不取笑被害者;以及「四要」:要告訴師長、截圖存證、記得報警、檢舉對方。且「性影像處理中心」亦可協助將上傳的影片下架,我們也可鼓勵受害者尋求相關資源。


▌防身術(二)建立關係韌性

數位性暴力的實施常常利用關係裡的信任與期待,以情緒勒索的方式要挾受害者拍攝私密影像,例如貶低對方價值(你就是這麼不吸引人)、增加罪惡感(反正你又不愛我)、增加不安全感(我可以找其他人),若我們在關係中的安全感與自尊感更高,就不容易落入誘騙,甚至可以主動辨識、警覺在關係中是否有「尊重」?是否有「犯法」?。


▌教會能夠做什麼?

數位性暴力並不只是發生在網路上的問題,也是和人際關係有關的罪惡。面對關係裡的安全感,而基督徒的「底氣」是神的同在,如同詩篇121篇所說「保護你的是耶和華;耶和華在你右邊蔭庇你。白日,太陽必不傷你;夜間,月亮必不害你。耶和華要保護你,免受一切的災害;他要保護你的性命。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面對社會處境,羅馬書十二章也提醒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活在福音中,意味活在「彼此相愛、敬重」的人際關係裡,不活在「物化女性、貶低自己與旁人尊嚴、性別歧視、權力壓迫的世界」。


註(1)調查報告網站:https://www.mohw.gov.tw/cp-16-79334-1.html




📝講座介紹|我的數位性暴力防身術
講師:郭宇欣 (葡萄紙文化社長、高師大性別教育所博士生)

在網路時代,性別暴力不只發生在現實生活,也可能透過訊息、影像與社群媒體悄悄滲入人際關係。

【我的數位性暴力防身術】講座,將帶你認識數位性騷擾與暴力的樣態,學習實用的防身技巧,並思考如何在教會與日常中建立安全、尊重、彼此守護的環境。


✉️如有舉辦講座需求,歡迎來信 [email protected] 聯絡。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