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看不透的大衛—人物刻畫與含蓄的藝術

令人看不透的大衛—人物刻畫與含蓄的藝術

書名:聖經敘述文的藝術/Art of Biblical Narrative

作者:奧爾特(Robert Alter)

出版社:天道出版社


🚶第六章 人物刻畫與含蓄的藝術《節錄》


🌿簡單來說,我們在西方文學傳統中慣常看到的細膩的人物描寫技法——這種寫作手法在小說中極為普遍,但其源頭要追溯至希臘史詩和傳奇故事——聖經作者似乎一概沒有採用。不過,聖經的記述雖然精煉,可是像利百加、雅各、約瑟、猶大、他瑪、摩西、掃羅、大衛、路得等人物,依然描繪的栩栩如生,他們扮演著承受上帝使命的典範角色,同時也超越了這角色,在世世代代人們的心中留下鮮明、難以磨滅的印象。


🌿在聖經敘述文中,作者只對前景畫面作粗略地描畫,雖然寫來點到即止,但卻隱含著許多可能的解釋,而最關鍵的問題是:作者運用了哪些特別手法來達成「點到即止」的效果。在後期小說著墨甚多的地方,聖經常常保持緘默,可是這種緘默的表達卻是很講究的,而且有特別目的:作用是描寫不同人物的表現,或同一人物在不同關頭的表現,或他們的各種思想、感受和行為。


觀察撒母耳記上十八章14-30觀察作者如何描述掃羅、大衛與米甲:


▌聖經作者對不同人物有不同的描述手法,你發現了嗎?

此處的序言約略紀述了大衛蒙上帝揀選登上剛設立的以色列王座,卻沒有透露他的品格特質,而聖經作者普遍都有一種甚為深刻透徹的觀點,他們都認識到:一個人的蒙揀選與他的品格往往呈現出衝突,甚至形成徹底的矛盾。然而,重要的是作者把這衝突投放在一層朦朧的暗影底下,使得私下的大衛和眾人面前的大衛給人一種複雜的觀感。這樣大衛在這故事片段由始至終是個全然看不透的人物,掃羅卻完全通透明澈,而米甲則彷如在一片透明之中被一層黯淡的陰影所籠罩。


▌作者會補充說明掃羅的陰謀

為了確使我們不會一時忘記掃羅的實際動機,敘述者在第25節紀錄了掃羅所開列的聘禮後,還特別加插自己的聲音,來交代掃羅王的真正企圖。如此清晰直接的表達方式,也許要暗示掃羅是個不擇手段的陰謀家,但到底還算是舉措明徹:他是個單純的人物,往往使出拙劣的撲擊伎倆,而不善發動靈巧敏捷的突擊,也許正因如此,以政治手段而言他未足以保住王位。


▌作者直接敘述米甲的直球追愛

米甲從一片空白中現身了。經文只提到她的名字、一個重要關係(掃羅的女兒)、一份感情(她愛大衛)。這份愛,在此段中敘述者提過兩次,當然顯得特別矚目。因為這是所有聖經敘述中,唯一明確提及一個女人愛上一個男人的例子。可是,與描述掃羅的懼怕不同,作者明確點出米甲的愛,完全沒有解釋她的動機。當然,這並不表示它無法解釋,或作者只想讓我們猜測。人們愛大衛,是因為他在戰場上卓越表現;米甲愛大衛,也許是出於同一原因,也許是因為喜歡大衛某些別的優秀品格,也許是她本身性格使然......


▌作者只敘述大衛的所說所行,並沒有描述動機

至於作者描繪大衛,卻刻意用運用人物描繪尺度中的低端至中間範圍的手法。我們概括地知道他的作戰行動,了解別人對他的感覺,但作者沒有像描繪米甲那樣刻畫他的感受,也沒有像描寫掃羅那樣揭露他的內心剖白和意圖。作者交代了大衛的言談——先是對掃羅說的話,然後是對掃羅臣僕說的話。這些話全是當著眾人面前說的,大衛的選詞用句,也很圓滑得體。實在地說,整個大衛的故事有個十分突出的特點:直到大衛人生的關鍵時刻,就是當他與拔示巴犯了姦淫,然後策動殺害烏利亞的陰謀那一刻,他的所有談話幾乎都是在公眾場合說的,而且看得出都帶有政治動機。到了他和拔示巴所生的兒子死後,顫慄的大衛才首次表露出自己內心的聲音。


📖《聖經敘述文的藝術》購書請參考校園網路書房

📖延伸閱讀:更多文學解經優質好書《微讀聖青—遇見聖經人物的徬徨少年時》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