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伊卡哇告訴我的事:那些小小又可愛,但心裡其實很辛苦的青少年們

吉伊卡哇告訴我的事:那些小小又可愛,但心裡其實很辛苦的青少年們

導讀分享:郭宇欣(葡萄紙文化社長)


朋友送我一個小小的、白色的、乍看有點像熊的玩偶,剛開始我並不知道那是什麼,後來發現有不少國小生、青少年甚至大學生的包包上都掛著它,有的還有專屬收納套(後來知道那叫做「曬娃包」或「痛包」)。好奇詢問後,才發現這個角色叫做「吉伊卡哇」 ,他和「小八貓」、「兔兔」等夥伴們廣受青少年歡迎。吉伊卡哇的創作者是日本人nagano,其漫畫原來發布在社群,後來成書出版。可愛的漫畫主角不少,但我很想知道,為什麼他們能夠引起廣大的共鳴?於是特別買了《吉伊卡哇──這又小又可愛的傢伙》,讀著讀著,很久沒看漫畫的我也不自覺被故事吸引了。


吉伊卡哇和夥伴們(本文以「吉伊卡哇」代稱全體)外型超級可愛、無害,圓圓滾滾的樣子會讓你想到身邊的小孩或寵物。漫畫內容有很多吃東西、煮東西、一起玩耍的情節,而角色對白通常是感嘆詞,或只有短句。原以為吉伊卡哇是給小朋友看的漫畫,但後來發現故事沒那麼美好。吉伊卡哇其實更像「社畜」,他們得努力工作賺錢、考取證照,面對各樣艱困的挑戰,不時還有怪獸出沒攻擊。故事通常以遇到困難開始,經過無助、求助的過程,最後得以好好吃飯,彼此鼓勵「你好棒」或「太好了、太好了」。吉伊卡哇的世界裡並沒有童話、寶物或宏大敘事,而是一篇又一篇努力活下來的瑣碎日常。


被資訊壓縮的夢想

吉伊卡哇的故事既可愛療癒,卻又殘酷現實,不同背景的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故事,但我在這樣的反差感中,仍感受到一部分當代青少年的樣貌。我自己的學生時代,教育還在改革,資訊相對封閉,還可以對海賊王勇闖大海、尋找寶藏的故事產生共鳴。而現代青少年身爲數位原住民,幾分鐘就可以滑完電影解說或議題探討影片,他們還沒有太多人生體驗,卻已累積大量關於人生的資訊;除了周旋在各種任務中——學業、同儕、家庭等等,得花心思在網路世界裡探索應對,也更早感受到自己在整個社會體系下的「弱小」。近幾年我開始遇到一些彷彿已經歷盡滄桑的年輕學生,有的對空泛的意義描繪無感,比較在意來到團契是否能放鬆;有的早早決定不要交朋友,因為「建立關係太麻煩」。如同書中出現的台詞「光是活著就了不起了」,當努力不代表成功,「躺平」完全是可以想像、甚至是很實際的選擇。


壓力下的生命力:雖然害怕,但還是要努力

吉伊卡哇的每篇故事都不長,卻細緻展現相對弱勢者面對困境時的協商與抵抗,對我來說也很像在隱喻壓力之下的青少年。他們難以決定遊戲規則,於是常用「乖乖努力」的認命姿態,進行自我檢討與說服;他們沒什麼話語權,所以最常說的話是形容心情的狀聲詞,或簡單的、表示接受的「喔」;現實中有太多怪獸與意外,所以生活中的小小幸福是吃東西的時刻。而吉伊卡哇的世界並沒有既定的成功規則,他們只有同伴和運氣,同伴之間的扶持鼓勵,就是吉伊卡哇最重要的能量。比起過去「熱血」的青少年形象,當下的青少年更像是但以理與他們的朋友,或是路得與拿俄米,在殘酷的現實環境中,與同伴彼此依靠,並透過情勢判斷、求助與自我照顧,活出豐富的生命力。

讓教會成為青少年的同伴與食物

吉伊卡哇的可愛故事背後蘊含沈重的議題,使我開始思考,自己既有的青少年觀點是否需要轉換?現代青少年可能難以用過去「如白紙一張」或「待琢的璞玉」來形容,他們除了承擔既有的任務,也是乘載「超量資訊」的認知勞動者;身處探索自我認同的青春期,還得花費心思打造網路互動中的人設;分眾處境下很難有集體認同,需要努力找同伴一起打造自己的小小世界……是另一種「勞苦擔重擔的人」,在這個脈絡下,或許可以理解為何一個可愛、無害的玩偶能夠獲得廣大的共鳴,許多青少年雖然不用工作,心理的疲憊或許不會比成人少。

然而,常喃喃自語「擔憂」與「缺乏」的吉伊卡哇,正是登山寶訓的TA(Target Audience),當青少年在資訊滿滿、僵固沈重的世界裡感覺自己弱小時,就是擁有耶穌、體驗天國的機會。若教會想成為支持他們的一環,面對「弱小感」,我們可以在青少年事工策略中加入增能(empowerment)的思考,並提供更著重細節的信仰實踐,也許是實作性更強的聚會設計;更直接大膽討論灰色地帶的議題,不需要粉飾太平(其實聖經也這麼做);鼓勵更多分享,並在教會公共事務中留意是否有青少年決策的空間……最重要的,在思考如何教育青少年成為門徒之外,也需要花力氣讓他們成為彼此的夥伴,使團契或小組成為青少年安全、療癒的群體,能夠安心表達焦慮無助,能說「怎麼辦」、「我累了」。或許,讓現今青少年體驗救恩盼望的媒介,是一個讓他們安心吃飯、能夠讓彼此說「你好棒!」、 「太好了!太好了!」的地方。


📖書籍資訊

書名:《吉伊卡哇──這又小又可愛的傢伙》系列漫畫

作者:  nagano

出版社:台灣角川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