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在帶領青少年之前,先理解他們對生命的渴望

【好書分享】在帶領青少年之前,先理解他們對生命的渴望

導讀分享:郭宇欣/葡萄紙文化社長


//能夠在年輕人的祈禱團體裡感到自己被支持的人,就會以不一樣的態度走進世界。他會覺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被上帝所支持,被志同道合的團體所承載。//——《如何回應年輕人的生命渴望—青年事工的靈性基礎與實務設計》p24


近幾年,不少人認為教會青少年工作有很大的危機。《如何回應年輕人的生命渴望》是一本薄薄的小冊,由天主教著名的神父古倫所寫,他也在問「為什麼這些年輕人不來傳統教會?為什麼他們在我們這裡找不到依靠?」並認為「我們的教會有責任為所有的年輕人開放,包括堅強的和軟弱的、有堅定信仰的和立場不堅定的、深度信仰與單純信仰的、健康和生病的。」(p6)或許新教與天主教可以在青少年工作的思考中互相激盪。


古倫神父認為天主教會青年事工變得單調,最主要的原因是信仰被減縮到只剩下神學與聖經研究,或只剩下道德要求。但信仰其實包含反省與經驗,傳統教會大多著重反省,但是青少年則需要更多的經驗,包括自我的經驗與上帝經驗。青少年事工的前提是「聆聽年輕人的渴望」,先認識年輕人再提出神學,而非只想著要用適合年輕人的方式傳達神學。


古倫神父提出七種青少年的生命渴望,並且嘗試一一回應,例如:「找到自我認同」,「為了猜測你真正的身份認同是什麼,嘗試做以下練習:一整天在做每一件事時,你都對自己說『我是我自己。』這聽起來很簡單,可是你會發現,你常常不是你自己。你常常以別人的意見為標準。在家裡、在朋友圈裡、在大學裡、在工作場所、在跟女朋友在一起時,你都扮演不同的角色。當你一再對自己說『我是我自己』時,你就會與這些角色拉開距離,並卸下掩蓋著你的真正身份認同的那些面具。」(p16)


其他的青少年生命渴望還包括「自由的生命」、「自信與信仰」、「成功的人際關係」、「在生命中找到意義」、「留下自己的生命足跡」、「為什麼還值得活著」。而信仰的確能回應這些渴望,例如在自我認同碎片化的時代,信仰鼓勵我們發現自已的獨特之處並且活出來。但這些需求,例如「自由」、「信任」,都是無法「教育」或「呼籲」出來的,需要透過身邊的人獲得相關的經驗,例如信任他們的靈修輔導者,或是實際的聚會體驗。而本書後半段則是探討如何將這些觀察,與天主教的本篤靈修、聚會、節期、禮儀結合,讓參與教會的年輕人能夠深入自己,也找到信仰與生命的定位。


我覺得《如何回應年輕人的生命渴望》有兩大亮點,一是能夠辨識、肯認當代年輕人的具體需求,而非只是單方面認為他們需要上帝;另一個亮點是每種生命渴望,都有個人化、針對性的靈修操練,讓青少年實際體驗上帝同在的感覺,而非要他們參加聚會而已。這樣的切入角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雖然我認為古倫神父對於青少年的觀察較傾向西方個人主義的自我觀,強調個人的主體性,華人的自我觀包含群體的自我,青少年的渴望還會有其他不同內容,需要有本地的思考與轉化。但古倫神父對我的提醒是,每個時代的青少年工作都在面對新的挑戰,或許是升學與家庭,或許是疫情與科技,但神源源不絕的愛與豐富的信仰內容是我們的底氣,我們可以在與青少年同行的過程中,淬取、轉化信仰資源,回應不斷變化的處境。


📖書籍資訊

書名:如何回應年輕人的生命渴望——青年事工的靈性基礎與實務設計

作者:  古倫神父&吳信如

出版社:南與北出版社

購書請參考校園網路書房:如何回應年輕人的生命渴望——青年事工的靈性基礎與實務設計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