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貝里 (Kenneth E. Bailey)
出版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第一章:兩個欠債之人的比喻(路七36-50)《節錄》
同席的人心裡說:
「這是什麼人,竟赦免人的罪呢?」
耶穌對那女人說:「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去吧!」
🌿故事一開始帶出的三個主要角色,現在到了結尾又再次出現。其他坐席的人並沒有受感動。......聖經作者採用倒影手法時,通常會在中間帶出主題,然後在結尾時也會重複這主題。這樣的特色也出現在這段經文中。神白白賜下愛,這恩典不是賺取的,這個主題是這文學段落中間的比喻所要帶出的重點。這個主題在結尾時重複,清楚肯定得救是因為信心。耶穌滿有恩慈憐憫,帶給那女人和慈愛的天父復合的平安之後,便打發她離開蔑視她的人,自己卻需要繼續面對敵意,而這敵意是因為他向罪人宣講與神復合的信息。
🌿對每一個比喻,我都會辨認原來聽眾/讀者必須作出的決定/回應,並說明神學主題群組,是這些主題使比喻發揮影響力,讓每個世代的信徒得著教導。......首先,對於原來的聽者西門,他必須明白及承認:我是個大罪人(像這女人一樣),這是我不曾知道的。我不曾悔改,也沒有像這女人一樣聽過神是恩典的。我赦免得少,因此愛神的中保(耶穌)也少。如果耶穌真的要避開罪人,他應該避開的是我,而不是我所蔑視的這個女人。
一系列的神學題旨,使這個比喻發揮了強大的感染力:
1. 罪得赦免(救恩),是神白白賜予的禮物,不是人賺取得來的。得救是本乎恩。
2. 接受了因信而得的救恩之後,立即引發貴重的愛的行動。這些行動,是為了對所得恩典表達感激,而不是為要得到更多。
3. 耶穌是神獨一的中保,神透過他宣告罪得赦免。因此向他表達愛和感激,是恰當不過的,因爲藉著他,信徒眾多的罪都得赦免。第七幕的問題沒有答案,每個讀者都得自己回應。
4. 賜給罪人赦罪之恩,牽涉到施予的中保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表達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愛。這個主題,讓人隱約瞥見基督受苦的意義。
5. 世上有兩種罪和兩種罪人:西門和那女人。西門在律法內犯罪,而那女人則枉顧律法。像那女人的罪人,通常知道自己是罪人,但像西門的罪人卻往往不知道。因此對於「義人」來說,悔改是最困難的。
6. 在以男性為中心的世界和在男士的宴會中,一個受人蔑視的女人,竟然成爲信心、悔改以及愛的英雄,超越男性。這個故事,強而有力地肯定女性根本的價值,也肯定耶穌所事奉的人,是不分男女的。
7. 在面對耶穌時,選擇只有信或不信,沒有騎牆的餘地。對西門來說,耶穌要麼是個粗魯的年輕人,他侮辱主人,對設宴款待他沒有感激之情,又妄自代表神行動;要麼他真是神獨一的中保,帶來赦罪之恩,因此有理由期望人以謙卑的心,不計代價地向他委身。
8. 耶穌毫不猶豫地接受了西門的邀請。人皆知道他是罪人的朋友,這些罪人除了受社會邊緣人,也包括了「義人」。
願這戲劇性的一幕,洗滌我們的生命,就好像它在歷史中洗淨了無數人的生命一樣。
📖《詩人與農夫--從文學與文化進路再思耶穌的比喻》購書請參考校園網路書房
📖延伸閱讀:更多文學解經優質好書《微讀聖青—遇見聖經人物的徬徨少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