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說基督:他的和平國度(甲年)》試讀章節

《言說基督:他的和平國度(甲年)》試讀章節

將臨期第一主日(2022年11月27日)


黑夜中的白晝

本週經文:賽二 1-5;詩一二二;羅十三 11-14;太二十四 36-44


「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來臨也要怎樣。在洪水以前的那些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沖去。人子來臨也要這樣。那時,兩個人在田裏,一個被接去,一個被撇下。兩個女人推磨,一個被接去,一個被撇下。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哪一天來到。你們要知道,一家的主人若知道晚上甚麼時候有賊來,就必警醒,不讓賊挖穿房屋。所以,你們也要預備,因為在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太二十四 36-44)


曾經看過一部美國福音電影,有以下片段:一輛汽車在公路上跑著,車廂內的兩人正在聊天,其中一人卻突然不見了。另一個場景是兩個人在餐桌旁吃飯,忽然其中一人不見了―原來,他們「被提」了。


「被提」,是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 17 節的用詞。而「一個被接去,一個被撇下」,是 2022 至 2023 年將臨期第一主日的福音經課,也是馬太福音記述耶穌的講論裡的畫面。「被提」和「被接去」在中文語意極為相近,在原文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詞彙;而保羅對帖撒羅尼迦信徒的勉勵與馬太福音記述耶穌的講論,兩者目的並不相同。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的教導,是為了安慰那失去至親的信徒不要過於憂傷,要有指望。失去親友的信徒之所以憂傷,是因為他們一方面相信主很快降臨,但同時又想到,那已經離世的親友,不就錯過了主降臨時的榮美嗎?這是他們憂傷難過的原因。畢竟,初代信徒所有和所知的信仰內容,基本上還僅是藉著口頭傳統而建立的。他們要是有聖經的話,那也是猶太人的經書(即舊約),由27卷作品組成的新約聖經,當時還尚未成卷;而帖撒羅尼迦前書,很可能是最早出現的新約作品之一。如果二千年後的我們,儘管有新舊約聖經,還有信經,甚至豐富的神學系統和教導,也會因親人好友離去而難過,那初代的信徒如帖撒羅尼迦的會眾,就更不用說了。


保羅寫帖撒羅尼迦前書,其中一個目的就是針對憂傷難過的會眾,安慰他們不要絕望難過:「至於已睡了的人,我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恐怕你們憂傷,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一樣。」(帖前四13)保羅之所以這樣安慰,是因為他相信死去的親友會在基督裡復活,上主必將他們與耶穌一同帶來,然後才是存活的人。換言之,會眾不必擔心已去世的親友會錯過主的來臨,因為他們會比仍在世的人更靠近主。保羅的結論是,「所以,你們當用這些話彼此勸勉」(帖前四18),好好地繼續生活下去,如同他在書信隨後說:「所以,你們該彼此勸勉,互相造就,正如你們素常做的。」(帖前五11)。在帖撒羅尼迦前書第四章的這段經文裡,並沒有「撇下」,其中的「被提」一詞也不是馬太福音裡的「被取去」。


馬太福音二十四章36-44節,是第二十四章至第二十五章「橄欖山講論」裡的其中一段。橄欖山講論整體環繞上主的子民面對終末和等候耶穌的來臨,必須警醒和預備。這段經文的最後一句,「所以,你們也要預備,因為在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太二十四44),最能表達橄欖山講論的核心意義。


上主的子民之所以要警醒,出於沒有人能知道那日子何時來到。耶穌將臨是必然的,儘管不知道日子時辰,上主的子民、耶穌的跟從者必須警醒預備,就如遠古盜賊普遍,家主必須有所預備―警醒,不然就會有所損失。沒有預備的人,一如既往地過生活,照常吃喝嫁娶,並以這將臨的未來為可笑―這就是挪亞造方舟時的情境。直至挪亞一家進了方舟,洪水在人毫無準備下突然來臨。對不警醒和毫無準備的人而言,耶穌的來臨就如洪水般突如其來:「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來臨也要怎樣。在洪水以前的那些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沖去。人子來臨也要這樣。」(太二十四 37-39)洪水沖走不做準備的人,留下來的是挪亞一家。同樣,不警醒的人將被取去―兩個人在田裡,一個不在,一個留下。兩個女人推磨,一個不在,一個留下。如果洪水是個例子,被沖走的是個警戒,同樣,人子來臨的時候也這樣,不在的就是警戒。「你們要警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哪一天來到。」(太二十四 42)在這個語境下,「被接去/被取去」是負面的,不是正面的。將這裡的「被接去」等同帖撒羅尼迦前書的「被提」,無論從詞彙、語境、上下文和經文的修辭目的來看,都顯得格格不入。


等候主的「來臨」或顯現,當思考的是如何預備迎接,而不是預備被接去、被提。被翻譯成「再臨」的中文一詞,原文詞彙意指君王或將領駕臨巡幸至某個地方,民眾就出去迎接歡慶的畫面,不是倖免於難的逃避或逃脫。馬太福音記述耶穌的講論,重點的確與保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的教導相互呼應及重疊,但說的不是被提和被接去,而是忠心的生活。耶穌說警醒,保羅說彼此勸勉,互相造就;耶穌說預備,保羅說正如你們素常做的。警醒預備不是緊張兮兮、患得患失地生活,而是像耶穌隨後在第二十五章所講一連串的比喻:忠心的僕人等候主人回來;有所預備的童女迎接新郎;甚至素常給有需要的人一杯涼水、加件衣服;探望艱困被囚的人,這些素常的工作,就是做在耶穌身上的工作,從保羅在今天新約另一段經課羅馬書第十三章的講法,是披戴基督,因為知道白晝將近,哪怕是黑夜已深的堅持和生活。「黑夜已深,白晝將近。所以我們該除去暗昧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羅十三 12)


什麼是光明的兵器?是強大的軍備、導彈、核武?是偌大的經濟市場,還是因利益謀算而暗室操盤?在今日的舊約經課中,以賽亞先知書憧憬上主來臨的終末畫面,如此描述:


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國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民族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到雅各神的殿。他必將他的道教導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教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他必在萬國中施行審判,為許多民族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雅各家啊,來吧!讓我們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賽二 2-5)


以賽亞看見的,不僅是他所看見的,也是他希望萬國萬邦看見的、渴望的,是在上主的光明中行走。


對教會而言,什麼是光明的兵器?是驕人的數字、偉大的建築、熱鬧的特會、特異功能的奇事?如果我們等候的是迎接主的來臨,那麼如何學習在素常的生活裡體會主、像主、披戴主,就是最好的等候和預備―哪怕是黑暗已深的時候,因為白晝將近―不是緊張兮兮、患得患失、懼怕苦毒地在幽暗裡糾纏,而是在看似現實的黑暗裡,仍像在白晝光明中生活,那是最合宜的等候和預備。


怎樣才是披戴基督?保羅為羅馬的弟兄姊妹列出了指引:「黑夜已深,白晝將近。所以我們該除去暗昧的行為,帶上光明的兵器。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在白晝行走。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淫蕩;不可紛爭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只顧滿足肉體,去放縱私慾。」(羅十三 12-14),這是讓在黑暗裡的人瞥見光明而有所盼望。等候預備不僅是你我個人的警醒,也會是見證。等候預備是在黑夜裡的見證,就好像當年柏林圍牆倒下之前,位於德國萊比錫市的聖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在每週一晚上舉行的燭光禱告會。菲德利希.修雷美爾牧師(Pastor Friedrich Schorlemmer)正是根據以賽亞書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的憧憬,而燃點蠟燭等候。禱告從幾個人開始,最後到了七萬人,見證了柏林圍牆的倒下。等候是期待和迎接光明,這不僅是個人的事,更是信仰群體的事,是信仰群體對上主來臨的信念和見證,哪怕是在黑夜裡―世人會因著從信仰群體、教會、耶路撒冷的見證,而瞥見上主來臨的榮光。


我喜樂,因人對我說:「我們到耶和華的殿去。」

耶路撒冷啊,我們的腳站在你門內。

耶路撒冷被建造,如同連結整齊的一座城。

眾支派就是耶和華的支派,上那裏去,按以色列的法度頌揚耶和華的名。

他們在那裏設立審判的寶座,就是大衛家的寶座。

你們要為耶路撒冷求平安:「願愛你的人興旺!

願你城中有平安!願你宮內得平靜!」

為我弟兄和同伴的緣故,我要說:「願你平安!」

為耶和華—我們神殿的緣故,我要為你求福!(詩一二二)

相關商品